大地、山河与圣人,这是我们拜访齐鲁独特的方式。
第一天:观览“三孔”(孔府、孔庙和孔林)和聆听讲座
在摇摇晃晃的火车厢内度过几乎未眠的一夜,终于来到了这个带有浓厚北方气息的城市——曲阜。天空是那么高阔,周围的楼房和树木显得十分疏朗,远处的交通道既不拥挤,也不忙碌——这种朴素的景象,让我不禁想,若不是孔子的故乡,这里也许不过是一座普通的鲁南小城罢了。
迎接我们的大巴司机是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骨骼粗大,门板似的身材,动作沉重。这种彪悍的体魄,让我不禁想起《说唐记》和《水浒传》中如秦琼、程咬金和武松这些山东“好汉”、“响马”粗犷坦荡、单刀直入的豪气。在游学结束后不少同学对这个司机印象很深,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健谈的司机,话语中常常透露着身为山东人的骄傲和对文化的尊重。这或许是山东人的一体两面——一方面豪迈而不拘,另一方面,又受到作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发轫地、温厚保守的鲁文化和开放多元的齐文化的杂糅——山东的影响,而变得温柔敦厚、尚文崇礼。
在宾馆安置好行李之后,我们在宾馆对面的“阿泰包子店”吃了早餐。接着就前往目的地——“三孔”。此次游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祭孔”,所以我们首先来到了孔庙。梁思成在评价曲阜孔庙时说,“从建筑史的立场着眼,曲阜孔庙的建筑,是在是一处最有趣的,也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的孤例。”这座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的庙堂,被历代帝王不断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占地300多亩的规模。孔子刚去世时,孔庙处只建有寿堂以示纪念。但孔子时期真正的原物,如今只剩一口不起眼的古井了。孔庙游人众多,据说是临近高考,家长们携儿带女,前来祈福。“祭孔”时间没到之前,我在孔庙内信步观览,只见古树参天,碑亭林立,红墙黛瓦的庙堂大殿,华丽而不失庄重。一砖一瓦,皆成文章,蕴含了无穷的历史感,讲述了朝朝代代不敢怠慢的祭孔传统,令人流连忘返。很快,“祭孔”时间一到,我们纷纷集中在大成殿门前,准备祭祀。在我们祭祀前,也就是十一点左右,会有一个“官方”的祭祀表演,穿着和准备都很“隆重”,但我却没有感受到多少他们对圣人的虔诚,那种“祭神如神在”的敬畏之心。虽然我们在祭孔时,形式上要差一些,但是毕竟“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我们是不会比他们差的。
祭孔之后,我们就来到孔庙外的一条小街上准备过午。在这条小街上,依稀可见儒学对普通百姓潜移默化的影响:街边小馆打的是“孔府菜”的招牌,一些小商小贩不停地标榜自己卖的纪念品才是“孔门正宗”……孔子精神浸润了曲阜城的每一个角落,旅游业成为曲阜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我还注意到,这条街上卖山东煎饼的尤其多。忽然想到这么一件事:清代美食家袁枚,在一位山东籍官员家中第一次吃到煎饼时,居然激动地说“天下之饼可废”;但据一个在山东念书的朋友说,在节庆宴客时,主人无论富贵贫贱,只要有能力端上别的佳肴,就绝不会好意思招待客人吃煎饼,似乎煎饼在他们看来,是很“低贱”的一种食物,可以说山东煎饼的现状,可真说是处在一个“低谷”时期了,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山东煎饼“东山再起”似乎指日可待。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和孔庙仅一墙之隔的孔府。九进院落的孔府,是北宋朝廷特批给孔子嫡系子孙(即衍圣公)的宅院。如果说孔庙处处弥漫了祭祀圣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气息,那么一墙之隔的孔府可以说是比较活泼而具有更多生活气息了。我们在孔府也是自由活动。孔府是府宅合一,除了卧房便能走到办公室。在观览起居室时,我常常把五官使劲贴在落满灰尘的窗上,试图感受孔子后人生活的妙趣,但令我既略感失望又十分钦佩的是,往往起居室内没有什么奢华的装饰,一切都很简朴,似乎各处细节,不一而同地体现了孔夫子思想的传承——清廉正直、不尚奢侈。漫步走到了后花园,此时鲜花还挺热闹的,五颜六色,竞相开放。不知是不是受心理作用的影响,我总觉得这里的花儿是不争俗艳的,处处透露出浑厚古朴的“儒雅”气息。越往里走,听到了若隐若现的歌声,循声往前走,原来是一处戏台,上面的人角儿打扮,字正腔圆,顾盼生姿。既有清新雅致的后花园,又有活灵活现的京剧戏儿观看,这孔府的生活,可以说是多姿多彩了,真是羡慕啊!
最后我们来到孔林。孔林坐落在昔日鲁国的护城河——洙水河畔,在“至圣林”的木牌坊后,就是孔子及其后人身后安息的地方。所有孔家家谱记录在册的子孙,都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入葬此地。孔林有很多都是苍翠古柏,让整个孔林显得肃穆却不阴森,孔子和他的子嗣在此安息,可真是能像泰戈尔所说的“死如秋叶之静美”了。但孔林的树种却不止有柏树,还有很多其他的树种,是孔子的追随者从各地带来种下的。在孔林里,还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子贡亲手栽下的楷木树干,我看到它时,仿佛感应到了什么似的,喉头哽咽了好一会儿。在看《孟子·滕文公上》时,我看到这么一段话:“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在这株树干上,我仿佛体会到了子贡对老师离世的无限感伤和悼念,他对老师行了“心丧”,但在知道老师离世的好一段时间里,大概是真的“心丧”了吧。虽然这株树干早已干枯萎坏,但它给我带来的感动,却不亚于归有光在《项脊轩记》中记述的那一株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孔林很大,我和同学不停地走,不停地看,身体已是十分疲惫了。于是我们就直接回到宾馆歇息,没有去据说很有名气的五马祠街,可以说是有些遗憾的。洗了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和吃过晚饭后,我们就乘车去了今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曲阜师范大学,听取我们的师兄宋东林的一场讲座。这个讲演都非常精彩,师兄的见解常常令人拍案叫绝,独到、精辟而又深刻。我尤其赞同他关于儒学的概括:即仁宅、礼门和义路。孟子曾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我想上述六个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儒家修身济世的理想。师兄还结合国家时事来谈论儒学,对未来儒学发展道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是很令人启发的事——凡是做学问的,不能单纯地为学术而做学术,不能闭门造车,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冬烘先生,而应该积极地接触和参与社会事务,多考虑自己的学问能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多大的裨益,这样做出来的学问,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同时,学者也应该把停留在象牙塔里的艰深学问搬出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国学的精华广泛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不仅是认同自己的文化,更是为自己身为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就是我们做学问的目的。师兄的一系列讲话,极有逻辑又发人深省,使我们深刻地明白了身为国学班的学生对整个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担当,我想通过这次讲座,我们有了更高的觉悟。
讲座结束后,我们就乘车返回宾馆了。一路上,我望着窗外曲阜的夜景,是那样的静谧,那样的安宁。北方的夜生活可不像南方那么丰富多彩,商铺早已打烊休息,夜晚的“灯红酒绿”一般是看不到的。在一排排的商铺和居民楼房中,老树在昏暗的灯光下绘成一幅诗意的剪影。此时我不禁轻声低叹:原来曲阜也不只有孔子啊。
第二天:参观孟庙和孟府
今天的日程没有昨天的那么密集和紧张了,是很轻松的一次游程。吃过早餐,我们就出发前往孟庙了。孟庙其实是孔子后人——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北宋时期主持建造的,格局和孔庙基本一样,几乎可以说是“简装缩略版”的孔庙。但是,孟府不仅仅是如此,古人曾用“古木参天绕古祠”、“遍地丰碑满壁诗”来形容孟庙。加上孟府,这里一共有300多棵树龄700年以上的古柏,有的虽然中空却顽强地存活着,各个树瘤也是形态各异。此外,孟庙的参观人数比孔庙要少很多,因此有些冷清,有人还调侃说孟庙“树比人多”。但我并不认为孟府是寂寞的,毕竟多少来这里吊古怀昔的文人骚客、志士仁者曾在这里独自久久盘桓,留下了一篇又一篇成文或不成文的“静思录”啊,青青绿树、郁郁黄花,哪里不是在独处沉思呢?孟庙并不寂寞,因为他懂得享受孤独,享受独处的好处,因此愈发地深刻起来。毕竟参观孟庙的时间比较短,还有一些地方没转,大伙儿就集中去往了孟府。巧的是,孟府和孟庙,也只是一墙之隔。从白墙灰瓦的孟府大门到整齐划一的小院子,给人低调古朴的感觉。 孟府也有一个花园,花木葱茏,在这里散散步,是极让人感到闲适欣喜的。至于孟林,因为和孟庙距离比较远且比较偏僻,一般除了孟氏后代去那里祭拜外,游人很少前往;再加上我们还得抓紧时间乘车去泰安市,所以就没有去了。
第三天:登访泰山
我们选择在最后一天登泰山,实在是个极明智的决策——因为当登完泰山后,一般人的身体大概会很疲累,再没其他力气去游览其他地方了。吃完早餐后,由于宾馆离泰山很近,我们收拾好东西就步行去了泰山。在路上,我看到不少关于“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和各种手工艺品,大小不一,很有稚气敦实的感觉。查了资料才知道,其实石敢当并不是纯粹的小孩儿玩具,它最早起源于人们对灵石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化生护佑万物的功能,自古以来对泰山的信仰崇拜,赋予了石头以辟邪、镇鬼的神力,成为现在的泰山石敢当。
说到泰山的信仰崇拜,我忽然想到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实话,泰山给我的感觉不似华山,华山是险峻陡峭、高峰耸立的感觉,而泰山确实不如何高峻,我对杜甫所说登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体会实在不深,但对杜甫说泰山“造化钟神秀”倒是有一些体会了。肖航老师对我们说泰山是座“神山”,这里的山峦充满“灵气”。泰山贵为“五岳之首”,是历代帝王的封禅台和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寄情之处。泰山集中了各种信仰:皇帝们相信上泰山就可和上天沟通;民众相信碧霞元君住在泰山,她有无限的慈悲,会保佑人们。这位女神原为民间信仰,经道教改造后加入了“正统”行列。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碧霞元君成为了泰山的主神。在登临泰山的路上,我就看到了几个供奉“泰山老奶奶”、“泰山娘娘”(两个称呼都是碧霞元君的俗称)的庙。肖航老师还告诉我们,在山东、河南这一片的地区,对于“泰山娘娘”有着比较广泛的信仰。或许这就是泰山“有仙则灵”的原因吧。
沿着泰山还有各种各样的、看不尽的石刻题词,印象比较深刻地是在一块很大的岩壁上,清澈的小流轻轻抚摸着岩壁裸露的肌肤。岩壁上写着“霖雨苍生”,下面有着被青苔掩盖着,已不是很明显的四个大字“澄清宇宙”,真是让人顿感泰山气象——磅礴而又宏大!
也许是喜欢锻炼身体的缘故,我登爬完泰山之后,并不觉得身体如何累,第二天也活蹦乱跳,灵活如常。同学却几乎都有了些腰酸背痛的情况,这使我暗自庆幸平时锻炼身体所出的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短暂而又美好的三天山东之旅就到此为止了。在回来路上,依然是在隆隆作响的火车厢内,我一直在想,这次游学我到底收获了什么。正当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而又求而不得的时候,我感到身体的疲倦,此时夜已深了。我闭上了眼,决定明天回去再想这件事,这时我大脑中突然闪现出了一个老人,他在微笑,一个极憨厚极慈祥的微笑,哦,山东!原来你是一位温柔敦厚的长者吗,你是要和我好好道别吗?我想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满意而舒服的沉沉睡去。(16级国学班金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