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武大禅学社 微信:whu_chan qq群:372374569)
10月17日至19日,由荆楚佛学与黄梅禅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大青年禅学读书会承办的“结缘黄梅行,问禅四祖寺”活动如期进行。武汉地区青年学子50人一同在禅宗祖庭黄梅四祖寺学习生活禅,体验禅文化,融身心于山灵水秀中,体验禅的意境,传递正能量。
读诵:经典的回音
在四祖寺的两个清晨,青年学子们在四祖寺诵读流传千年的禅宗经典《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木鱼声的伴随下,感受经典的回音。
据悉,这两部经典是生活禅创始人、四祖寺已故方丈释净慧老和尚所提倡的生活禅日课,它们分别从“事”与“理”两个方面讲述了禅的实践方法,是生活禅的基础。几千年以来,都是禅宗行人的必修课。传说五祖弘忍禅师自唐代时就开始倡导《金刚经》,六祖慧能也是因听闻《金刚经》而悟道。
“当我看到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时,内心不由地敬佩佛教徒的伟大之处。出家人能发如此宏愿,比起张横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语,亦是有过之无不及的。”(14级国学院研究生 韩书安)
在唱诵这两部经典时,大家被悠长的偈颂所吸引,“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虽然朗诵有一些疲累,对文句的意思也不尽了解,却对这种传统而陌生的阅读形式感到新奇,部分同学也自发早起,体验寺院传统的早晚课诵。
禅观:当下的觉照
18日晚上,参与活动的成员一道排班进入双峰禅堂,在四祖寺方丈明基法师的指导下体验行禅与坐禅。
7时许,大家一同排班走进双峰禅堂,依次在禅凳上坐好,明基法师手拿香板,讲述禅堂里的规矩以及坐禅的要点与利益。他说向同学们介绍了坐禅的基本知识,与坐禅的方法。接着,他带领大家在禅堂内行禅,所有人分作三圈,在禅堂内行走,“看看在动中,正念还能不能提起来”;“看着前面人的衣领”……行禅过后,大家随着维那师的香板声站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盘起腿来,包好禅被,随着三声木鱼声,各自观照念头,开始了正式坐禅,体会到禅的觉照。
“我们在禅堂里行禅和打坐,打坐作为出家人必须做的一门功课,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其中的许多作用让我们都惊叹不已,打坐不仅可以让你得到休息,恢复体力与精力,还能让你的大脑得到开发,还能让你更好控制你的心,行禅也一样,可以让你在躁动中保持平静,静能生慧,通过不断的锻炼,你的心会不断得到滋养,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面对外界的干扰,才能不动声色,处变不惊。”(12级电气学院本科生 杨驰)
开静后,明基法师回答了大家关于禅修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禅修要掌握要领,持之以恒,保持一颗“平常心”。
起居:正念的细节
在四祖寺生活的两天里,同学们充分体验了“举手下足,常在道场”的禅院生活,在行住坐卧中训练自己的威仪与正念。
吃饭时,大家随着常住的僧人一同念诵供养偈,尔后按照禅院的仪轨用餐,安静而有秩序,在无声的手势中完成了打饭、用斋、结斋的程序,体会到“举动施为,皆证菩提”的庄严与肃穆。
“整个过程有一种严肃之美。首先要起立,双手合十鞠躬,为表对布施的施主的敬意。等坐下以后,僧人们开始诵经,间或有木鱼声传来,一种感恩之心溢于言表。吃完后,再次起立,双手合十,默默鞠躬。与其说是在吃饭,不如说更像一种仪式,一种集庄严与感恩于一 身的仪式。在僧人们看来,行住坐卧皆可修行,吃饭与喝茶皆有禅意。他们在吃饭的过程中,也在体悟。” (14级国际汉语与教学研究生 王杏字)
“抬眼望去,师父们依旧沉默,他们是真真正正地在吃饭,在心中守住了一声佛号。我想,沉默通常伴随着压抑晦涩,这样的沉默却只让你对外界放松。张开嘴,没有发声,在四祖寺的饭堂,不怀异心,我找回了自己的耳朵。”(14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杨琼)
排班出堂,在行走中用功;睡觉之时,也使用禅堂里学到的方法,尝试着吉祥卧,并以“起心”入眠,在睡眠中训练正念。
这样清净的生活极大吸引了在嘈杂城市中生活的莘莘学子,原来细节处也有如此多学问,多元文化的魅力也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行脚:历史的足迹
17日下午,大家一同在破额山上行脚,参访毗卢塔、传法洞、芦花庵等地。
下午2时,大家列队走出四祖寺,沿着蜿蜒的阶梯慢慢往山上攀爬,第一站便到达了四祖道信大医禅师的真身塔——毗卢塔,四祖寺监院崇谛法师向大家介绍这座塔的形制、历史、典故,大家在绕着朴素的古塔行走,观摩着历史留下的印记,也体味着岁月的沧桑。
“最难忘是崇谛法师带着我们参访传法洞与芦花庵,一路上的高阶,足以让体力不好之人如我气喘吁吁。不是到了故地才去凭吊,却是终究怀着份朝圣的心,那样愚顽地想要沾染些禅意。行路在山上,望着芦花庵的高远,听见身后有人在感叹路途艰难,于是我问朋友:“知道为什么通往佛寺的路都要登山么?”朋友遂问,我便笑笑说:“因为寻求佛理啊,是没有下坡路可走的。我仍藏着半句未言,一旦你往下走,就离佛法更远了……”(14级比较文学研究生 李宜萱)
在毗卢塔不远处,就是传说中的传法洞,相传此处是四祖道信禅师向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法之处。如今,传法洞已被修葺一新,大家参观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遗址,并聆听崇谛法师讲述的历史故事,向大别山深处的芦花庵走去。
据介绍,“芦花”在曹洞宗的典籍中有着特殊的寓意,古时宏智正觉禅师以“三种芦花”作为接引学禅者的手段,而庵旁芦花繁茂,故以“芦花”为名。大众进入芦花庵,参观芦花庵的各处大殿,在茶室与常住的比丘尼僧团进行交流,一同品茗话禅,欣然忘归。
“在四祖寺的下属之地芦花庵,我们与其中的比丘尼有过论禅。茶水醇厚酽然,尼庵整洁雅致,正适合平心静气,参禅悟道。两位比丘尼待人有礼,温和可亲,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关于“破执”、出与入、生与死等形而上的问题如同当头棒喝,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头脑风暴的盛宴。不知怎的,就觉得刹那即是永恒。这片刻的论禅会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14级国际汉语与教学研究生 王杏字)
交流:思想的碰撞
在四祖寺的两天里,大家与四祖寺的僧人一同生活,一同学习,也相互交流。
17日上午,监院崇谛法师便为大家作了题为“择木堂中忆吾师”的讲座,在禅宗历史上,“择木”一词出自《左传》,而择木寮在禅林里则成为侍者的居所,崇谛法师担任生活禅导师净慧老和尚侍者十年,他以众多老照片为素材,从许多个生动的故事与细节回忆了老和尚的生平,也讲述了民国以来众多禅林与文坛的耆宿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斯人之风,山高水长”的清峻人格,也勾勒出一幅世纪禅者群像。
18日上午,大家参观了慧公上人纪念堂以后,在法堂与方丈明基法师坐而论道,同学们坐在法堂东西两侧,与坐在南首的明基法师交流禅的意境,明基法师旁征博引,不仅从台湾吴伯雄先生的经历为例证,还谈到了日耳曼人的音乐细胞,讲述“因缘”的造化,鼓励大家在面对生活时用智慧来观照,不被烦恼所束缚。
禅:生命的意境
禅宗素有“无门关”之说,然两日问禅之行,大家对禅的生命意境有了初步认识,对生活禅有了些许体验,满载而归。离寺归来后,不少同学,纷纷撰文,呈现黄梅行的心得与感悟。
“我一直相信,禅学不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召唤,修行是沉默孤独的。僧人居士们的行为并没有刻意,流传下来的规矩以日常的姿态生生不息。难怪程颢有一次看到丛林里上千的出家人个个威仪庄严,进退有序,禅坐时鸦雀无声,经行时步调一致,喟然长叹道:“三代礼乐,尽在于此!”(杨琼 《吃斋》)
“又想起芦花庵里那位比丘尼问的话——佛学不是宗教,提倡平等的佛祖也不是神,为什么我们来到寺院却还是要顶礼膜拜呢?本师我佛呵,有大智慧、真智慧,而凡夫如你我,只有低下身子,抛却自明和俗世之知,才能让这样的智慧如流水般注入自己的身体罢。“剪一片白云补纳,留半窗明月读经”到底该有如何的淡然,才能于白云苍狗的人世变换里剪取一片坦然;到底对众生有怎样的温柔,才能在古佛黄卷的枯禅里点燃一盏心灯”(李宜萱《流水枯禅》)
“两天的四祖寺禅修之旅,给了我许多感受,感谢四祖寺的自然恩惠,法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将生活中简单的道理变成行动,简单说来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心怀善念,心中有佛,定能生慧。”(杨驰《四祖寺有感》)
“木鱼声声,吟诵阵阵,某种玄奥的氛围就此产生。混合着檀香的风一阵阵吹过,虽不是醍醐灌顶,却能让人心有所悟。用心谛听这些梵唱,似乎可以涤荡心灵,产生一种“虽在家却有佛缘”的愉悦。此时,天上稀疏的星子与半弯的月牙渐渐疏朗,墨蓝色的天幕变淡,檐角下风铃的轮廓由浅及深…电光火石间,霞光突现,清晨已至。这不禁让我想到:世间烦恼千千万万,如同黑色的天幕;但只要淡然处之,不需要什么大的动作,就可以一朝卸下…心境到了,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焦虑呢?且将烦恼丢至一旁,好好感悟世间的变幻吧!”(王杏字《此间有真意》)
“禅庭风语带柔吟,门对清流可濯心。云合满堂花雨霁,帘开一线篆烟沉。秋来水落芦洲浅,日暮钟噌教力深。但得自然存法窟,青山殷殷海潮音。 ”(范云飞《四祖正觉寺游记(一)》)
“梵呗霜庭夜漏稀,客心如水欲皈依。月沉星海潜渊阔,风动莲幡念力微。云水半秋归鹤表,潇湘一脉落鱼矶。曼殊无限降魔咒,电熠灵文照佛机。”(范云飞《四祖正觉寺游记(二)》)
(文/王冠 摄影/姚舜禹)
禅学读书会微信:whu_chan
禅学读书会qq群:372374569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