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笃勤 男 1953年生 汉族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长江中游历史文化,武汉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其中对武汉历史文化研究用功最多。30多年来,在光明日报、《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求索》、《华中建筑》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80多篇,出版个人署名著作和主编论著10种,参加撰写著作15部,独立或主持完成院级以上课题22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资助项目1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3项。1980年—1981年在华中师院历史系进修,1995-1997年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做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兼职有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武汉市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武汉市地名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社科研究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委、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文化研究所顾问等10多种。
张笃勤学术追求精深与宏通兼修,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学术成果。他除了通过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外,还利用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素养直接开展对当代武汉文化问题的调研,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武汉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武汉城市空间演变特征、武汉城市文化特色、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当代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应用课题研究,引起学术界和党政部门的重视。
主要著作有:《孙中山读书生涯》、《孙中山的治学方法》、《辛亥革命史事长编》等书,合著有:《近代武汉城市史》、《剑胆琴心:长江流域的游侠隐士》、《辛亥首义史》(与冯天瑜先生合著)等书。
相关阅读:
张 之 洞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则被日本名臣伊藤博文誉为中国第一能办事之人。
毛泽东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史家冯天瑜先生这样评价张之洞:张之洞督鄂18年间的新政实绩,为武汉地区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切实的贡献。他所开创的具有现代性质的制造业、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有些在20世纪乃至当今仍在发挥作用。张之洞开拓风气、勤笃务实的进取精神,对于今天的武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他还评价道:经张之洞督鄂近二十年的惨淡经营,湖北由一个深居腹地、经济文化均处中等发达程度的省份,一跃而为晚清全国最重要的机器工业中心之一,某些门类(如钢铁工业、军火工业)在当时的东亚也占据领先地位;新式学堂的创办、游学生的派遣、洋操洋械新军的组训,也居全国各省前列。就清末洋务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而论,湖北驾乎天津而直追上海后尘。湖北的崛起,固然与清廷的总体性部署并调动全国财力支持有关,但同张之洞的上下呼吁,左右罗掘,励精图治也大有干系。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
湖北国学大讲堂简介
湖北国学大讲堂是由湖北省国学研究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国学馆共同主办的大型高端公益讲座。讲堂以“研究中华文化、挖掘优秀思想、服务现实生活、弘扬爱国精神”为宗旨,以“让学术成果大众化、让专业知识通俗化、让国学传承常态化、让道德建设生活化”为目标。荆楚社科名家冯天瑜、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等省内多位著名的国学大家都曾先后登坛讲学,现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公益国学讲座品牌。
历次主讲人及讲题
第一讲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湖北国学及其传承 2014年3月30日
第二讲 冯天瑜(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国学辨析——三纲五伦分梳 2014年4月26日
第三讲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2014年5月24日
第四讲 王玉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武汉的风水与文化 2014年7月5日
第五讲 唐翼明(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 魏晋人文与贵族精神 2014年7月26日
第六讲 罗 炽(湖北大学教授) 佛教中国化的文化反思 2014年8月30日
第七讲 桂汉良(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9月27日
第八讲 于 亭(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诗可以兴观群怨——诗经的世界 2014年11月1日
第九讲 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 2014年11月29日
第十讲 杨 华(武汉大学教授) 礼乐制度与中华传统文明 2014年12月27日
第11讲 欧阳祯人(武汉大学教授)《中庸》的精神特质 2015年6月27日
第12讲 余和祥(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定为学之目标,立做人之宗旨 ——读《大学》之思 2015年7月25日
第13讲 董恩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为什么提倡读《论语》——《论语》的内容与价值讲析 2015年8月29日
第14讲 于 亭(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之人性论及自我修养理论 2015年10月31日
第15讲 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盛唐诗歌与盛世精神 2015年11月28日
第16讲 郭康松(湖北大学教授)汉字中的衣食住行 2015年12月26日
第17讲 王兆鹏(武汉大学教授)古典诗词中的人生智慧 2016年3月36日
第18讲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王阳明的精彩人生 2016年4月23日
第19讲 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2016年5月28日
第20讲 李建中(武汉大学教授)中华审美文化的四个元关键词 2016年6曰25日
第21讲 郭齐勇(武汉大学教授)王阳明的思想智慧 2016年7月30日
第22讲 陈文新(武汉大学教授)《西游记》与孙悟空 2016年8月27日
第23讲 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武经七书 2016年9月24日
第24讲 刘固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道德经 2016年10月29日
第25讲 何新文(湖北大学教授)凤翥龙蟠——儒道互补话人生 2016年11月26日
第26讲 尚永亮(武汉大学教授)唐诗与唐人生活 2016年12月24日
第27讲 谢贵安(武汉大学教授)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儒学教育 2017年2月25日
第28讲 谢贵安(武汉大学教授)张居正经世致用思想与实践 2017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