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及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2022年“孔学堂四季论辩大会”第三场在孔学堂举行,就“国学的复兴如何从娃娃抓起”主题进行探讨。我院孙劲松,欧阳祯人老师参加了此次论辩大会。
共同参加此次辩论大会的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深圳大学教授、周易研究会的副会长问永宁,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孙劲松,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王兴国作为论辩嘉宾,展开论辩。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阳明学研究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欧阳祯人主持。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一个学术界和民间用语,官方的文件和文本当中很少用‘国学’一词,官方用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说的国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样的,可以相互替换。”宋立林表示,广义地定义国学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狭义地定义国学就是儒家六经之学。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宋立林
“国学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我们理解国学,不应该局限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王兴国从全球化的角度解释了国学的概念,他认为,对国学的了解要站在全球化的视野和高度上看,需要有一种新的国学概念,要对经史子集为主的经典内容继承、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同时还需要吸收、开放、了解融合国外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可以辅助我们把国学的教育做到更好。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它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民族的特质、民族的精神凝聚在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之中,通过学习历史文化,了解历史传统,把握中华精神,才能明白中华民族在今天、在未来应该怎么走。”宋立林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根与魂,学国学就是培根铸魂,更好做一个中国人,更好吸收人类创造一切文明成果,更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
深圳大学教授、周易研究会的副会长问永宁
问永宁则从知识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层面阐释了为何要学国学。他指出,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打磨的经典,能够帮助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作为社会中的人,日常交往礼仪、行为规范等都包含在传统文化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我们的良好的行为举止规范;同时,个人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来应对社会的各种压力。
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王兴国
“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整个世界、整个社会节奏变得非常快,压力非常大,学习国学有利于我们调节心理压力,让我们对人生的意义、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可以正确处理精神危机。”王兴国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和渠道来学习国学,都是要培养健康和高尚的、理性的人格,只有这样国学才可以落到实处,才有意义。
国学复兴,如何从娃娃抓起?
王兴国认为,国学的学习,无论学术上、学识上、知识上、人格上、精神内涵上,都能为孩子健康发展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他建议,“从启蒙读物开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还可以学习国画、围棋以及古琴等,这些都可以陶冶性情。”同时,阅读一些国外经典名著,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开拓视野,面向世界。
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孙劲松
孙劲松则从《三字经》说起,强调强调儿童的学习是一生的基础。他进一步指出,一开始从礼仪行为教育开头,到后面的知识教育,不断用古代常识,四书五经、小学,到经史,到集,最后的目的是进入实践,“幼儿学,壮而行”。从行为开始到最后实践完成,这些内容里面当然是一个大的传统文化精华都包括了,而且可以不断根据现代社会的形式加以扩展,常识教育扩展到科学教育。经史教育也可以扩展到本国的他国的这些东西,整个来说是讲内化的行为,知识把礼仪道德各方面的行为更明晰,明晰了之后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知和行、行和知互动,形成体系。
“国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指导。我们每个人生命都有一个方向盘,要给孩子一个这样的方向盘。”宋立林表示,我们是引导、倡导孩子学习国学,而不是强迫。国学的教育就是在创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才是符合国学精神的效果,才会真正落地开花结果。
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在国学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
问永宁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支持国学教育。政府要积极普及相关国学知识,让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共识和文化自信。
“学习国学的社会环境,应该通过各种各样方式来打造,通过社区、街道、乡村等层面开展讲座、论坛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去引导。”王兴国认为。
宋立林则表示,要正确看待国学今天在教育当中的地位。父母、学校不应该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国学教育。“学国学的方法不对,学生会讨厌国学,越让他学就越叛逆。”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阳明学研究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欧阳祯人
“在孩子学习国学的过程中,作为父母以身作则、经常性的陪伴,这就是学习国学最好的方式。”欧阳祯人表示,学经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的是孩子的宁静、宽容、厚道。“我们只有通过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经典,人才能真正的坚守我们真善美的道路。在侧隐之心、悲悯之心、社会之心、恭敬之心、良知之心的潜力挖掘上,我们才可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通讯员:沈小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