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主办,武汉大学国学院,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承办的孔学堂学术工作坊,就“民本思想与《民藏》编纂”进行探讨。
《民藏》编纂委员会扩大会议
为什么要启动《民藏》系列丛书编纂?
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的“民本思想”,不仅是儒家学派、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文化底蕴。
步入新时代,“民本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诸多启发、推动和实践意义。但迄今为止,“民本思想”一直散见于相关文献典籍中,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
《民藏》总编纂郭齐勇介绍编纂进度
提炼传统民本思想精华,活化利用古籍资源!2021年10月,武汉大学、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联合启动《民藏》编纂。
据悉,《民藏》编纂突破传统“四部”分类法,将入选丛书分为中国经典民论、历代宝训民论、历代名臣学人民论、历代官箴民论、历代荒政民论、历代司法典籍民论、历代农书民论、历代教育典籍民论、历代文学作品之民情九部分。
《民藏论丛》第一辑出版,既是学术研究成果,也是《民藏》编纂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体现
“《民藏》以朝代为纲,以类别为纬,既可反映民本思想和实践之内容,也可体现民本思想发展的历程。”《民藏》总编纂郭齐勇表示,丛书由《民藏初编》《民本思想精要》《民藏续编》《中国“民本”通史》四大板块构成,“启动编纂工作,不仅将对民本思想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时俱进地开展深入研究,将填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空白。”
《民藏》编辑部主任孙劲松介绍前期《民藏》编纂工作推进情况
启动编纂一周年,进展如何?
中国历来有整理文化遗产的传统,其中的集大成者称之为“藏”,有着“宝藏”之意。
既然称为“藏”,这就要求《民藏》编纂的古籍文献资料不仅要丰富广泛,对学术的要求也非常高。启动编纂工作一年来,各分部的编纂体例推进情况如何?有什么难题?如何突破创新?是编纂委员们探讨的第一个话题。
《民藏》系列丛书的出版,将填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空白
“从最初的发书立志、成立相应的机构、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到遴选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编纂工程,一年来,《民藏》主旨寓意、题材性质、内容构成撰写等已经基本上达到共识。”《民藏》编辑部主任孙劲松表示,编纂工程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挖掘与保护,也是对“民本思想”现代价值的致敬与应用,“我们力争在2022年年底,完成41部书稿的交稿,进入中后期评审阶段。”
为孔学堂高等研究院聘请的研究员颁发聘用证书
“读者看到‘藏’,就代表着‘全’,一网打尽,这是我们编纂要考虑的第一问题。”
“丛书汇编要用醒目的称呼。在编纂方法上,要注重文献子部内容,进行通俗的转化。”
“梳理文献资料才发现,以往我们的了解都是九牛一毛。仅法律文化古籍的丰富程度,不亚于经济史、哲学史、货币史,如何将其中的民本思想得到更好的展现,还需要探讨。”
“看待传统文化,要注重开放、变迁、兼收并蓄的一面。”
……
编纂委员对《民藏》选题进行探讨
在《民藏》编纂推进情况的汇报和探讨中,各分部负责人从经部民论、子部民论、历代文学作品之民情编纂体例、推进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热烈探讨;对课题管理、检查及成果鉴定、项目支持、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交流,确保编纂工作落细落实。
《民藏》编纂研讨会现场
集纳阐释怎么做?
在长达三小时的学术研讨会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话语体系”,是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
“在研究中编纂,在编纂中创新,让古籍文献在现实中复活,阐释当代价值。”《民藏》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认为,《民藏》的编纂是民学和民本学的理论研究,“这是对民本学理论的升华,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民藏》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
“不要局限于是类书还是丛书,《民藏》的‘藏’,是宝藏,是中国思想的集纳,不仅利于传播,也代表包罗万象。”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主任、教授廖可斌认为,《民藏》编纂囊括专书、条目、史实,完整的展示中国民本思想,而在对文献的收集和解读中,不要人为拔高,“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的进行阐释,经得起学术的检验,不排除用西方理论、现代理论作为参考。”
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主任、教授廖可斌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底色。如何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什么是古为今用?是对民学思想的发掘,对传统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吴龙灿认为,在古籍文献现代化转化中,也要注重中西互鉴,“西方的民论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鉴,将更好的阐释、研究民论思想。”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吴龙灿
作为武汉大学、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抱团”打造的文化工程,“做精品,构建民学话语体系”的“野心”,不言而喻。
“孔学堂历来注重对古籍文献的挖掘。《民藏》编纂工作的启动和推进,不仅有魅力,更有震撼力。”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戴建伟认为,编纂的创新在于“量”,而“量”就在于对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戴建伟
“《民藏》的编纂,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更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戴建伟表示,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但只出现于诸子百家、历朝历代的文学典籍中,虽是寥寥数语,却能彰显传统文化对于民众为本的基本思想,“民本主义思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孔学堂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民学话语体系。”
《民藏》内容构成撰写等已经基本上达到共识
“每一次研讨,都是消化、落地的过程。”在研讨会上,《民藏》总编纂郭齐勇,希望编纂委员会着力在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精髓的提炼阐释上下功夫,在典籍资源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在价值理念的融入融合上下功夫,“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通讯员:沈小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