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礼记》体现的终极信仰和天人关系
郭老师指出,礼的起源有其社会学的源头,具体关乎祭祀天神和人的衣食住行。礼的终极根据在于天,通过效法自然之道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礼治天下的思想对古代中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古代帝王祭祀天神、古神、祖庙、山川、鬼神,用以体现帝王的仁爱之情、彰显取得的功业,进而起到教化万民,使之具有礼敬和修养的作用。同时,礼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特征而变化。郭老师引用了徐复观先生的观点,指出春秋时期诸神的出现削减了礼的宗教意味,而增加了礼的人文意味,对天的崇拜成为礼的最终超越性的根据和终极归属。郭老师通过说明《中庸》的“诚”具有贯通天道人道,整合性、道和教的意义,阐发教化不是目的,而是使人恢复到本有之性的观点。
二、《礼记》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
郭老师提出,《礼记》蕴含着丰厚的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礼记》的很多篇章表明,天地是万物化生的根源,天地经过相互感通,和合,而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礼记》中展现的生生之德、草木鸟兽等生态系统,体系了儒家对天地万物一体的生态感悟。儒家生态伦理是人与万物共生的生态共同体。儒家认为礼必须符合天的时令、配合地的物产,制礼行礼需符合本国本地的物产量力而行,充分考量时间季节等要素。因此《礼记》很多篇章强调细分时令。此外,先秦儒家强调要对天地充满感激之情,体恤天地生养万物的辛劳。故儒家并非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对万物是持关爱态度,认为天地创生等活动具有价值本体论的意义,并坚持从礼的层面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礼记》里还很记载了很多关于储备粮食、救济灾荒的方法。对于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粮食短缺问题的预防也很有价值。
三、《礼记》蕴含的社会政治思想
郭老师指出,在先秦宗法制度的影响下,礼制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等级和财产制度。当时通行的大宗小宗之别、祭祀和服斩衰、齐衰等丧服制度体现的是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和分配、亲亲、尊尊、长长等观念,礼在其中用以维系传统宗法制度。同时,礼规定了民众的经济政治权力,比如,关于一夫授田百亩、贫民和老人享受何种优待,对鳏寡孤独的供养方案、如何安置人民的居所、土地赋税和商业政策具体办法等治制度设计。《礼记·曲礼》记载“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体现出《礼记》思想的道德教化与人文关怀。虽与今天的社会道德不能相提并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可圈可点的。
四、《礼记》蕴含的道德修养建构思想
郭老师提到《大学》之道对于君子修己治人的影响。三纲八目具有内修和外推两方面的作用。郭老师特别指出,修己和治人是有区别的,君子修身成德,对待百姓宽和仁爱。而《中庸》则侧重表述成己成物的一致性,教人如何在繁琐的日常生活追求成圣境界,如何用礼乐结合社会趋势成圣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