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师修业,绍继薪火
王朋飞
作为一个本科四年平平无奇的nobody,考取武汉大学国学院的硕士,无疑是我过往人生中难得的高光时刻。如今回忆起来,当时懵懂而简单的欣喜,完全对不住进入国学院这件事对我人生的重大影响。
吾入珞珈,方识天下之大。那时的我,怀着一种外乡人的胆怯,看着身边国学班本科培养出来的同学,深切地感受到和他们在学术素养上的差距。但好在勤能补拙,我自觉如果每天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定可以很快赶上他们。然而后来知道国学院有一位学长,他的曾祖父是民国有名的学术大师,诗书传家,已历几世,顿觉赶超无望。再后来见识到被邀请来进行讲座的孔垂长先生。孔先生在台湾的职务是“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类似于古代的“衍圣公”,妥妥的圣人后裔。那么天下的学问,大半不过是其家学。相较之下,江南进士“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的气势也不过尔尔。至此我方熄了争竞之心,安慰自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安心做了一名学术民工。
硕士三年的经历,除了每日在图书馆朝九晚九和认识了一些可爱的师友外,其他事情大多简单而模糊。硕士毕业后,随着孙劲松老师读博,生活才算多了些颜色。
孙老师身形高瘦,犹如一棵遒劲苍松,虽望之俨然,然而即之也温,从不会让人觉得拘束。我曾见有位学弟将一份材料误交到孙老师办公室。孙老师说这份材料不是交到自己这里,而应交给另一位老师。一般老师如此回复便算了事。若是碰着刻薄的老师,说不定还会责怪两句学生糊涂。但是孙老师毕竟与别个不同。他说:“你给我吧,我来帮你转交。”孙老师向来就是如此与人为善,且对学生关照有加。我常能在他身上看到和他导师郭齐勇先生一样的光辉。郭老师为人谦和,即使是对待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也没有一点架子。孙老师常说,敬人者人恒敬之,郭老师对谁都恭敬有礼,人人都愿意聚集在他身边。所以郭老师往往能一呼百应,完成一些浩大的事业。博士期间,我曾替郭老师做些小事,方更真切地体会到孙老师的意思。在郭老师身边的每一次经历都是愉快的。因为无论做事成效如何,都不用担心受到苛责,所以更觉得应该竭尽全力,以报答郭老师的信任与尊重。
郭老师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屡屡推崇他的导师萧萐父先生。学院里有一尊萧先生的半身塑像,原放在北楼,后来学院搬到校门口的振华楼,塑像被安置在四楼。每次路过,我都会瞻仰一番以示尊重。余生也晚,无缘得见萧先生,但观郭老师为人,亦可想见萧先生的德行。以萧先生的学术成就而论,本应评选为资深教授,但他自觉晚年精力有限,又欲将机会留给年轻学者,所以拒不参评。而后来郭老师为表对萧先生的尊重,自己也没有申报资深教授。这种尊师的传统也传递到了孙老师身上。有一次我陪郭老师去医院做检查,孙老师全程安排。检查结果尚未出来,孙老师就打电话来催问情况。一直到结果出来,并无异常,他方才安心。
很幸运我在读博期间能够得到他们照拂,洒扫于两位老师门下,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凡事都可以全力以赴。因为我心里知道,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有了他们的支持,也一定可以克服。
如今离开了国学院,脱离了老师的庇护,时常会有落寞的感觉。但学业与品德的修习还是要继续。往后的人生道路上,惟有以老师们为榜样,精进学业,砥砺道德,努力成为一个温暖而有趣的人,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给身边的人带来一点光和热,如此方能不辜负国学院诸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训,也能让自己更坦然地面对每一天的风雨和阳光。
(作者:王朋飞,国学院2013级硕士,2016级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