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浩茹) 10月11日,应孙劲松教授的邀请,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孙剑秋教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B214报告厅作题为《从周易四目谈处事之道》的报告,来自校内外的60多名同学现场聆听了这场生动的讲座。
孙教授提出了《周易》四目“时、位、中、正”的概念。其中“时”、“位”的概念,自先秦以来便为研《易》学者阐发。“中”自宋代逐渐被重视,“正”则出现于明清之际。通过这四个纲目,可以体悟出处世之道。
他从“时”、“位”、“中”、“正”、“时位合”、“中正合”六个方面进行阐释。“时”指把握时机,分别有时机、趋势两个意义。时机指用行舍藏,在大趋势中等待机遇,寻求突破和转变。趋势指因时制宜,是时代不能变的走向,就如四季的变化不可逆转。“位”指个人本分以及在环境中的职位。分为本分、职分两个方面。本分指慎守本分,各人都应就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履行好职责。职分指安上抚下,处于二、三、四、五不同爻位上应以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中”指执中,应有利的做,即事理之当然。若无法做出抉择,应两权相害取其轻,综合比较做出选择。“正”指择善,选正确的做,即事理之必然。应有“理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在其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舍生取义,没有犹豫。“时位合”指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应处“位”时,待“时”而动,以不变应万变,拿捏住时机和趋势是否可转变。“中正合”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的进退出处之道,应合乎正道下选择有利的做。
同时他还大量引用历史故事来阐发“时、位、中、正”的应用。如《左传》中,祭仲之女因悟“中”、“正”之道,舍夫从父,而全孝道。齐桓公伐楚,管仲巧妙变趋势为时机,寻出合理原由。孙教授重点举了许衡的例子,通过讲解他在宋、元易代之际选择做官的抉择,说明了处“上爻”之无位应有的考虑,建议同学们读读许衡的《读易私言》一书。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与孙老师进行交流,孙老师结合自身研易心得与教育经历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顺利结束。
10月13日、15日,孙教授还为学生开设了《文字文物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未来走向》《易经的研究方法》两场讲座,并作为点评专家参加了在我校召开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