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
本书于2011年10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本书为“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郭齐勇卷,书号为ISBN 978-7-303-13548-6。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华人文精神与文化哲学的探索”,下篇为“中国哲学的特色、要义与方法论的思考”。上篇论及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文化多元”论纲、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文化传统新解、中国文化的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下篇论及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诸子学的历史命运、先秦诸子的真理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老庄道论及其异同、儒墨的区别与争论、郭店简与孟子、先秦儒学关于社会公正的诉求、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观、文化守成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传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等。本书是作者2008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的姊妹篇。
二、《守先待后:学术与人生随笔》
本书于2011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2万字,书号为ISBN 978-7-303-13528-8。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多年来的一部分学术随笔,略可反映作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信念。全书按内容大约可归为四类:“文化守望篇”反映作者对当下社会文化包括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反思篇”搜集了作者对大中小学教育和文科科研之体制与现状的检讨、省察与建议的部分文章;“人生拾贝篇”是作者读书、生活经历、实践的感悟、体验;“没齿难忘篇”则记录了作者对亲人、师长的缅怀。随着年齿的增长,作者对于天、地、圣、亲、师的敬畏与感恩之心与日俱增。收入本书四个部分的各篇,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生与重建。孟子说:“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孟子·滕文公下》)清代焦循说,汉代赵岐读“待”为“持”,指扶持后学之意。如此说来,“守先待后”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地继承、转化、弘扬传统文化,并努力营造氛围,培养、扶掖后之学者。展开来说,“守先待后”也就是张横渠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守先待后”正是作者多年来工作与生活的中心,故以此作为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