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31日,“汉代经学与儒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地点:武汉丰颐酒店)。本次会议属于儒家哲学与文化论坛之一,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由丁四新教授负责组织。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台湾的学者28位,及本地1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流程紧凑,共计十场,发表(宣读并讨论)论文33篇,其中教授(研究员)论文18篇,副教授论文7篇。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台湾大学林义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日本北九州大学邓红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林素英教授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林忠军、邓红、丁四新、余治平、龚建平、萧洪恩、任蜜林、周春健、陈壁生教授等是汉代经学与儒学研究的专家。
在两天的时间里,与会专家学者就“汉代《五经》学与今古文经学之争”、“汉代《论语》学、《孟子》学”、“《孝经》与汉代的孝文化”、“纬书及谶纬学”、“出土汉代儒家简帛文献及其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等主题发表论文和展开研讨,其中汉代《周易》、《春秋》、《诗》经学及《白虎通》、董仲舒、王充等受到重视。在评论环节,气氛很热烈,问答直率,高潮不断。会议发表论文,具体如下(按发表先后排列):
韩 星:《韩诗外传》的治理之道
工藤卓司:《贾谊新书》引《诗》考
张鹏伟:从真善关系角度看董仲舒人性论的理论特质
林忠军:论焦循“本经文实测”两汉象数易学
丁四新: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释旨趣的转变
谢金良:略论《周易》对两汉经学美学的影响
邓 红:王充论董仲舒
余治平:董仲舒《春秋》文质法统考辨——以《三代改制质文》篇为中心的研究
郑朝晖:略论董仲舒的名言世界
萧洪恩:《易纬》正读:《易纬》哲学与汉代民族精神内质
任蜜林:论《尚书纬》的形成与思想
胡治洪:汉晋之间古文《尚书》流传情况补证
周海春:帛书《缪和》“子曰”涣卦解读
周春健:《汉志·诸子略》“九流十家”次序考议
吴龙灿:出土汉代儒学简帛文献研究综述
王中江: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秦国儒家式的政治伦理
陈壁生:经义与政教——以《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为例
欧阳祯人:论《孝经》对孔子的反动
陈 赟:“不王不禘”与“王者天下之大宗” ——以郑玄 “禘”释为中心
冯 琳:试论王充的实践观
龚建平:王充“实知”的方法论意义
肖 航:《白虎通义》宇宙论发微
闫利春:贾谊重“六”哲学相关问题辨析
陈雪雁:《毛诗序》“风”义述
曹婉丰:汉代儒家的德位关系思考——以王莽“受禅”为例
何大海:《白虎通》暗引谶纬类文献——两种整合模式研究
冯 鹏:西汉灾异思想研究述评
林素英:《礼记‧坊记》连续四篇与子思、《大戴礼记》礼治思想之关系
王虹霞:《乐记》作者非公孙尼子综考
秦 平:《春秋谷梁传》时间观念探析
林义正:论石永楙《论语正》的诠释策略及其成就
郭美华:从普遍性与个体性到双重整体性——阳明《传习录》对孟子道德哲学的阐发
林桂榛:论孟天文学知识与汉注等之谬误
由于大学分科所致,汉代经学和儒学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受到忽视。但其实,汉代是中国文化形成以儒家为主干的关键时期。近十年来,随着“国学”运动的开展,儒家经学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次会议,正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在呼应“国学”思潮的同时,旨在加深对汉代经学,特别是五经学的研究。综合来看,这次会议是很成功的,在多个方面有所深入,取得了一些学术成绩和重要结论。(余敏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