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湖北省周易学会2015年会暨“易学智慧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沛楼隆重召开。绿草茵茵,风和日丽。著名美学家武汉大学陈望衡、著名学者黄钊、丁四新、萧洪恩、高华平、欧阳祯人、梅珍生、孙劲松、唐琳、周海春、张舜清、吴勇、夏世华等六十多位学者与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等易学新鹤,亦新声清越,声震四野。大会高朋满座,共探易理,切磋琢磨,和乐如斯。
牢牢把握学会的发展方向。在大会开幕环节,作为会议承办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陈食霖教授到会致辞,期待该校以此会为契机,提振、助推中国哲学学科的良性迅猛发展。湖北省周易学会会长、武汉大学丁四新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对会议的主旨及其当下在引领湖北易学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意义,作了高屋建瓴式的阐发。丁四新会长在会议总结阶段,提纲挈领式地勾勒了本次大会的突出亮点与成绩,为2016年进一步推动我省易学研究,拟诸走高端学术的路线图,也思考了学会如何面对人民群众对于探寻易学奥秘的期盼。他认为湖北省周易学会的发展,必须正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普及易学智慧的时代课题。
加强学会领导力量。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梅珍生研究员对增强学会力量作了说明,宣读了增补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孙劲松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高华平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欧阳祯人教授、湖北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海春教授等四人为副会长以及增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夏世华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助理研究员王巧生博士后任湖北省周易学会理事的文件。随后,梅珍生秘书长总结了湖北省周易学会一年来的在学术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工作,对学会“以学立会”的学术宗旨作了具体而微的揭示,提振了广大会员对学会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的信心。
展现易学智慧。武汉大学欧阳祯人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的萧洪恩教授分别热情洋溢地主持了大会主题发言和学术交流讨论环节。他们在对各发言人的学术观点作了精到、妙趣横生的点评中,指出发言人贡献与不足,引导与会者在和谐欢快的交流气氛中,既深思易学智慧,又感受到易学活泼泼的智慧。
在专家的探讨中,易学智慧的现代价值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意义,在为本次大会中得到深度揭示。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作了《易学智慧与环境美学及生态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他以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环境美学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心,深度阐发了《周易》的天地观,认为《周易》中的天地、天、地等概念近似于当今的自然环境概念。《周易》认为,天地、天、地具有培育生命的功能,它们具有生态、神性、审美的品格。《周易》还认为,人要尊重、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这样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周易》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教授作了《< 易纬>哲学与汉代民族精神》的报告,他探讨了《易纬》从民间易学演为官方经学的历史进程,揭示了《易纬》与録、馘、图、书、符、候、表等的关系,分析了《易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易纬》的巨大的体系建构,正体现出中华民族上升时期力求统御自然并从宏观上把握宇宙总体的浩荡的民族精神。武汉大学黄钊教授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易学智慧的渊源关系》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先贤数千年价值选择的结晶,它“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因而同《易》的文化智慧,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涉及十二项概念。其中,除民主、自由、平等是出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首创而被我国借鉴外,其他九项概念(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经我们一项项对之考察,均能从《易》中找到相应“基因”。这就有力地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继承与弘扬,值得我们兢兢业业地学习,扎扎实实地践行。
讨流溯源,梳理易学发展的意蕴变迁,恢复易学本来面目,一直是易学研究中的难题。华中师范大学高华平教授作了《阴阳家和周易的关系》的报告,探讨了阴阳家与《周易》的关系,他认为从《周易》发生源头上看,“易以道阴阳”的阴阳观,与阴阳家的阴阳观是无关的。从《周易》的卜筮传统看,卜与筮的预测方式是各不相同的,都与“史官”的职责相关。无论是以观龟纹而进行预测的卜人,还是以蓍草为推演工具的筮人,他们与为邹衍所承继和发挥的阴阳数度之学关联度的不大。要弄清阴阳家与周易的关联,阴阳家言对《周易》经传的演变的影响,都有待深入地探讨。武汉大学国学院李攀博士的《帛书《衷》篇卦德章浅绎》,认为帛书《衷》篇论说众卦部分,似可拟称为卦德章。尽管卦德章内容颇有残缺,卦名尚可睹见以及依据文义尚可补出者茲以句式类型(逗号前之“某”指代卦名,逗号后之“某”指代卦德)分爲五組,并对卦名、卦义的内容,在前贤考订的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衡定,为人们认识《衷》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对于易学解释学的关注,检讨古今释易得失,是推进易学健康发展无法绕过的重大课题。武汉大学孙劲松教授作了《易传格物致知的诠释方法》指出,陆九渊认为伏羲仰象俯法以探究天地人的根本规律是“格物”的根本。程颐则强调日格一件,然后贯通。从这里可以看到《易传》贯彻了格物致知的诠释方法。《系辞》所载伏羲观察天地万物规律以作八卦,以及《文言》对於乾卦的分析体现了把握根本、体究天德的格物致知观;而《大象传》与《系辞》的另外一些章节则体现了日格一件、培养君子各种进德修业细节的格物致知风格。这种格物、致知的诠释方法与为学次第是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徵之一,也开启了汉以后的经学诠释传统。近现代以来,有学者试图否定儒家诠释《诗》《易》的传统。言《关雎》只是情诗,《易》只是卜筮之书,这实际上是向常识的倒退。湖北大学周海春教授作了《泰卦的意蕴:在象辞之间》的报告,探讨了虞翻的易学解释学。认为虞翻对泰卦的解释以象为核心,辞不过是象的注脚;而胡媛是以辞为中心,象是辅助。以泰卦本身的卦象为主来理解卦辞,同时注意卦辞本身的独立思想,同样可以较好地解释泰卦卦辞。象辞二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才是恰当的解读方向。从论朱熹对程颐的批评中,华中科技大学唐琳教授发掘了《朱熹易学的诠释特色》,她认为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绝不是泛泛之言,而是关联着他对《易》文本自身特点的认识。在具体阐发中,他不乏新见,立足卜筮之书的性质,对卜筮和道理的内在关系的分析、通过假托说诠释《易》教“洁净精微”,这些极其富有特色和新义,值得我们关注。
在探讨易学的哲学意蕴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舜清副教授的《略论< 周易>中的生命伦理精神》,认为《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永飞的《< 易传·系辞>中“形、器、道”的辨析》的报告,则从《易传·系辞》中抽取三个较为核心的观念要素“形、器、道”,按中国哲学认知的宇宙本体论思路,作一番关于其可能的原初意含梳理。首先应从宇宙生命事物本身来分判其究竟意涵,“形”指自然的实物,“器”指人文的器具,“道”指超越的本根;而后才可从人类文化生活领域来辨别其具体意思,“道”为原则性或规律性的本体存在,“器”为现实性或实践性的事物存在,“形”为理想性或理论性的观念存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鞠秋洋的《孔颖达“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易学思想浅述》认为,太宗贞观初年,孔颖达奉命编纂《五经正义》,他对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各派经师著述进行研究和总结。其中《周易注疏》融汇百家,堪称易学史上最完善的注本。孔氏解《易》,虽以仲尼为宗,但兼涵佛道,杂以玄思;不仅博采众长,更是突破前人解《易》方法,将象数与义理紧密结合,开创了解《易》新传统。在阴阳变化思想背景的影响下,孔颖达他通过对“卦时”和“爻位”的解读,彰显了“圣人作易本以教人”的儒学传统。武汉大学哲学院王鑫的《略论王夫之的“太极”观》认为,明清之际的著名易学家王夫之继承了张载“气学”思想,对宋代易学思想进行了总结与批判。“太极”是船山易学中的核心观念,王夫之对“太极”观念有诸多创造性的阐发。本文对王夫之的青年至晚年《易》类著作及其它相关哲学著述史料中的“太极”观念进行梳理、归纳,大体总结、分析王夫之的“太极”观。
另外,有关易学的外援研究,如弄清易学大家的生命历程,也是易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黄陂统战部的裴高才、程浩华《从朱熹< 二程祠记>看理学薪传之道》,结合新近发现的史料与南宋理学大发展的历史背景,就黄州府衙新立二程祠于学宫的来龙去脉,《祠记》中对二程的家世、行状与“道学之妙”的描述,以及《祠记》背后的故事与时代意义,略作阐发。
一些易学爱好者如有的同志探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易学智慧和马克思科学辩证法的关联,有的人就自己所见、探讨了汉字的表意与易学的密切关系、还有的人阐发了自己对易医关联的理解等,这些民间易学爱好者的所思所想,正印证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包容性特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周舟、赵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