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求学生活琐忆
宗亮 (2013级博士生,现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在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间,能够聆听众多名师的教诲,我们感到十分幸运。
2013年秋,当我们正式成为国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时,正值戴卡琳(Carine Defoort)教授应郭齐勇老师之邀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学院访学。戴卡琳老师是国际汉学界知名的先秦诸子研究专家,任教于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汉学系,尤以研究《墨子》而见长。从前,我们只是由相关著作认知戴卡琳教授的学术观点,这次则有幸当面领略其风采。
戴卡琳老师为我们国学等专业的硕博士生合开了“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与“专业英语”。她的课程是全英文教学,每周一次,为期约三个月。她在讲课过程中善用启发式教学,非常注重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多。那时我们的英文听力与口语水平都还有限,但在戴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都踊跃开口表达观点。记得有一回,戴老师询问大家心目中最重要的思想史研究学者是谁,我们都逐一用英文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重要元典,如《论语》、《庄子》、《孟子》、《墨子》等,戴老师都结合其研究心得,给同学们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在布置期末作业时,她也是要求同学们结合典籍的阅读谈体会,并规定需用全英文写作,这对于甚少接触英文写作的同学不啻为一大“难关”,但在戴老师的指点下,最终大家都交上了一份初具雏形的文章。在论文写作期间,大到论文的选题,小到论文的段落、字体,戴老师都为同学们做出了详细的说明与指导。按照戴老师的思路,同学们先期要提交数百字的摘要以介绍自己的文章主题,其后才进入全文撰写阶段。在汇总批阅完同学们的论文后,她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分数等级,还附带上一段详细的评语。在我所撰写的小文上,戴老师就犀利的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语法错误、语义表达不明等问题,但同时又对我第一次尝试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加以鼓励。戴老师的严谨态度,让同学们知道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国学经典选读”由欧阳祯人老师讲授,他在课程中指导我们阅读《论语》。世间已出版的《论语》注本种类繁多,各本水平不一,选择最合适的注本进行研读成为一大难题。经过研究者的比勘,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是比较出众的注本之一,欧阳老师在授课时即选择该本。虽然该书成书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但它引用典籍六百八十余种,煌煌一百四十万言,是研究《论语》必不可缺的要籍。在授课过程中,欧阳老师先为我们阐释每一部分的背景,再由选读该课程的同学依次上台,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每一卷的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台上同学研读完毕,由台下同学评点或提出问题,最后由欧阳老师花数十分钟的时间加以细致、深入的解读。对于每一位同学的读讲,欧阳老师都以肯定为主,并鼓励同学们多上讲台、多向他人展示自己。
作为《论语》研究中的重要一环,《论语集释》一书的作者及书本身应具有重要地位,理当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然而,以当时的情况而言,程树德生平与作品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仅有少数几篇文章有所涉及,而且那些文章的材料基本上都来源于程树德女儿程俊英为《论语集释》再版时所写的“前言”。学者生平不显则撰著不彰。欧阳老师提示我们,除了关注文本内容外,还可以在这一方面下下力气,后来,果然有同学对程树德的生平及《论语集释》在近代的“回响”作了初步探讨。
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国学院还组织学生开展游学或研修。博士学习期间,我们也数次参与实践活动。2013年秋季,因为选修“佛教与道教专题研究”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国学班的同学曾赴当阳玉泉寺考察。2016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国学班的数名同学曾到贵阳孔学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夏季研习,研修期间除了集中精力钻研学术问题,还到阳明洞等处参访,并得聆北大、复旦、人大、川大、湖南大学、华东师大等校驻堂学者的教益。
业师谢贵安教授指出:“当今国学在选择性整合后,突出了通学的特质。……国学既然以通学为特质,那么它的评价便应该以‘会通’为主要标准,而以‘专精’为次要标准。会通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特色,即国学的特质。”国学院创立十年,为学生打下了国学元典之基础,也就是为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与知识体系,培养了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所必需的文字阅读能力与思想关联能力。学生据此基础与能力,可依其性之所偏与兴之所致,去从事任何一个专门问题的研究。而将经、史、子、集之学融会贯通,既有扎实的“小学”基础,同时又能将各部之学贯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效果,此可谓更高层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