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学院邀请,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叶海烟教授于2016年9月18日上午9:00—11:30在哲学学院南楼小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主题为《道家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课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国学院副院长丁四新教授主持,哲学学院和国学院的部分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讨论。
叶教授认为,中国的人文学科与西方大不相同,正在经历着由以认识论为中心向以伦理学为中心的转化过程,人文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文学是以人类认识自我为主要内容。叶教授从台湾学界最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入手,着重提出黄俊杰、洪汉鼎等所论“中国诠释学”,同意中国自有其特殊的诠释系统,而其中又以道家经典诠释所具有的历史视域与人文关怀为突出特点。叶教授认为,道家伦理作为基源之伦理与原初之伦理,同时具有历史感和未来向度,内中蕴含着历史性、人文性、恒存性与超越性。
叶教授同时指出,道家伦理学寓含着“自我”、“自由”与“自在”等诸多概念的伦理意蕴。道家伦理以人观为出发点,其核心问题是“吾人是否享有真实之自由”。事实上,原始道家并不以个体存在的限定为意,因警惕到吾人之为生命个体的有限性;亦不以群体之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而自矜、自骄、自慢,而是以“道法自然”这一伦理命题为核心,探索出以下具有丰富道德意涵的思维向度:
(一)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互通之道
(二)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相容之道
(三)有为与无为之间的解放之道
(四)对立与和谐之间的并比之道
叶教授重点探讨了《庄子·人间世》中关于“天下有大戒二”一段,指出“转命成义”的道德命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存有论、价值论与工夫论之间障隔的实践难题。道家诠释学在其“生命伦理”的课题上是以“道乃生命之本”为言说模式的,这种言说模式无疑具有丰厚的内在性、根源性、基础性、普遍性与恒常性。叶教授由此认为,我们不仅不应怀疑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哲学意味,反而更应该认真挖掘譬如道家学说中可以为今时今日的中国和世界所用的哲学思想和人文观念。
叶教授指出,道家学说中并不缺乏普世价值,在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原始道家那里已经非常明显地具有了对于“平等”、“自由”等概念的阐述。例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所包含的“共生共存”、“和谐一体”的深刻意义就体现了“平等”的观念,“无为而无不为”则在物物平等的一体性与齐同性中展现近似于“创造”(其中寓含“自由”之义)的自发性活动。叶教授因此认为中华民族不应妄自菲薄,近世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人接受其价值观念,但事实上在我们的传统中儒家、道家等学说都是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人为本”的伦理命题可以而且非常应该从中吸取养分。
此次讲座非常成功,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叶教授对于大家的疑问也一一做出了巧妙机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