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通雅:唐明邦易学论文选》序
郭齐勇
斐声中外的唐明邦教授以耄耋之年,活跃在我国哲学论坛上,鹤发童颜,声若洪钟,思维之敏捷,著述之勤勉,绝非晚辈如某等所能企及。唐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今日学习型社会的典范。
唐师的三十万字的《论道崇真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集中了他老人家深入研究道教、道家的精彩绝伦之论,是不可多得的专家之书。晚生拜读之后,遂生一念,希冀把唐师有关易学研究的专论汇集起来,请母校出版社出版,这便是本书的缘起。唐师以易学名家,半个世纪以来,在这一领域论著颇丰,可惜此次因条件限制,未能完璧,目前只是把近十多年来未曾结集的专论汇编于此。
本书乃先生晚年论易之书,字字珠玑,弥足珍贵。《易》为群经之首,号称难读。先生是高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周易》讲得丝丝入扣。透过本书,读者可以领悟《周易》的人生智慧、理想境界、核心价值、文化精神、生态伦理、思维模式、管理方略、学术思想的恒久魅力。唐师在本书集中讨论了《周易》在21世纪的意义,易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易学大家名著----王夫之的《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的义理,方以智、魏源、熊十力的易学思想,易学与我国传统文化若干流派、部类及地域之关系,象数易学蕴含的民族思维特征等。在下建议列位读者参读先生的《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周易评注》等著作,以便对先生的《周易》研究有全面的理解。唐师原拟的书名为《周易通雅》,老人家对明末清初方以智之学情有独钟,方以智曾著有《通雅》一书。唐师精研方氏其人其学,唐师的为人为学也具有博通、雅致的特点。
一个甲子以来,唐师的学术研究,涉及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史,尤其是明中叶至近代哲学思想史的诸方面,涉及儒释道三教。他的科研的成就与贡献主要在以下三大领域:一是《周易》经传与易学史,二是道家与道教,三是古代自然科学中的哲学。唐师在这三大领域中都有创造性的探索,发人之所未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唐师在《周易》与易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是:完整、全面而又有深度地阐发了《周易》经传的义蕴与价值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对汉代易学即象数易学下了很大的功夫,剖析其思维模式的特征与实质,又对宋代邵雍的先天图象数易学作了深入探讨,阐释其宇宙本体论及运化准则、数学图式,研讨了长江文化与《易》之关系,特别对王夫之的易学作了全面精湛的研究,对现代易学也作了完整的考察。可以说,唐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国率先举办全国《周易》学术讨论的盛会,倡导、引导了国内第一波“周易热”,尔后积极参与国际易学研讨活动,诠释、论证《周易》经传的现代意义,功业甚伟,功不可没;他开拓了易学史上的一些难度甚大的领域(象数易、先天易)与个案(邵雍、王夫之)之研究,筚路蓝缕,探赜索隐,特有功力与创识,有突破性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易学研究的宝库。
唐师在道家与道教研究方面的贡献是:全面阐扬道家、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主持道家道教研讨会,对“道文化热”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其后一直积极参与、推动海峡两岸的道文化研究;深刻地研究了老子、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影响,对《老子》、《庄子》、《老子想尔注》、《悟真篇》、郭店楚简《老子》等文献及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陈抟、丘处机、张三丰之学术思想极深研几,论证陈抟传授《先天图》开先天易学之先河,传授《无极图》发展内丹术的贡献;又对道教外丹与内丹学作现代疏释与创造转化,尤重外丹与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关系、内丹与身心性命修养学说的关系,并涉及《道藏》价值、道教与易学、道教直觉思维方法、道教之养生与手印、符录、青词、戒律,以及现代道教学术研究等。他对道教教义、道家思想精髓及著名道教典籍、人物之深透细密的分析研究,有创新性的建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道文化研究的园地。
唐师在古代自然科学中的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是:特别关注、深入研讨古代自然哲学,考察金丹术与古代矿物学、化学、医药学、冶炼技术、天文、地理的关系;探索《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深入地研究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及其与《周易》、道教、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从多学科、多视角理解李时珍及其本草学新体系、新方法的内涵与《本草纲目》所内蕴的多学科的价值。他的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哲学的成果。
唐师受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得到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黄子通、周辅成、朱伯崑等前辈的亲炙。他非常勤奋,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多次出席海内外举办之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成中英、峰屋邦夫、中嵨隆藏教授等过从甚密,有数百万字的著述,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他的学术代表作有:《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邵雍评传》(附《陈抟评传》)、《李时珍评传》、《本草纲目导读》、《论道崇真集》(以上是唐师个人自著)、《易学与长江文化》(唐师与汪学群合著)等。他主编的著作有:《周易评注》、《周易纵横录》、《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等。他参加撰写的著作有:《易学基础教程》、《易学与管理》、《中国哲学史》、《中国辩证法史稿》、《中国哲学史纲要》、《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等。
唐师自1958年来到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以来,一直没有离开过武汉大学。他得到前辈李达校长的关爱与指导,与萧萐父、李德永先生一道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教书育人,乐善不倦,循循善诱,敬业乐群。这个群体以萧萐父老师为学科带头人,唐师与李师是萧师的左膀右臂。三位老师长期合作共事,以团队精神共同建设武汉大学的中国哲学学科。唐师是这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三位老师的人品与学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协调、互补,在学术界传为佳话,也深深教育、滋养着我们。在我们这些弟子的心目中,他们就是现代三圣!现在,唐师是三圣的仅存硕果。
唐师以道家与《周易》的智慧修养身心,一生坚持不争、谦下、低调,淡泊名利,甘当配角,以高风亮节维护我们这个学科点的团结。唐师长期坚持在第一线从事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无私奉献。他是有名的金嗓子,中气很足,声音宏亮,气振环宇。他以师德润泽后学,培养了很多学生,学生们都很尊重他。他悉心扶掖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生、访问学者等,桃李满天下。
除从事大学教育外,唐师常在社会民间讲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
唐师是人师,是谦谦君子。他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是晚生的恩师!不才鲁钝,自读本科开始,一直到今天,不断得到恩师的接引、点拨与栽培。点点滴滴,俱在心头。不才的第一篇在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一篇学术动态,那是以哲学系78级报导组署名的《孔子“中庸”思想的再评议》,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5期。该文综述1980年上学期,配合中哲史课程教学,同学们展开的有关中庸思想的讨论的情况。此文是我起草的,经唐老师修改、加工并推荐发表。不才的学士学位论文《王夫之﹤尚书引义﹥中的辩证法思想》是在唐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不才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是先师萧老师指导的,唐、李二师都是指导小组成员,热情参与指导与答辩,关爱有加。为了不才做好熊十力研究与著作整理和筹备有关会议的工作,唐师利用到四川、上海出差之机,主动拜访熊十力先生故旧与亲属,搜集资料,给不才极大的帮助。师恩难忘,师恩浩荡。唐老师以身教与言教指导不才的学习、修养,激励不才献身教育事业,做好本职工作,潜心国学与中国哲学的研究。
唐师少私寡欲,潜心学问,胸怀洒落,光风霁月。师之《七十抒怀》有云:“细雨润物占造化,大浪淘沙见精诚。斗室烹茶伴书香,清虚自守慕真人。”《八十抒怀》有云:“寿臻耋耄何足道,乐天无忧最宜人。放舟东湖捐尘虑,漫步珞珈长精神。”唐师善养生,时常在珞珈山上散步,练太极拳。八五高龄,步履矫健,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从容。唐师与师母白头偕老,相依相守,修身齐家,儿孙满堂,其乐也融融。借此机缘,衷心祝福唐师、师母洪福齐天,寿比南山!
晚生郭齐勇序于己丑年初冬
(唐明邦著:《周易通雅:唐明邦易学论文选》,2010年1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